无门没有内外,无内外而回到当下,当下清明一世人清明。远离颠倒妄想。。。

Thursday, September 8, 2011

远离尘世,远离纷争,入山修行?

昨天载大姐回家,她问我是否许久都不再看Star(英文星报)报纸?我回答说是,心想报纸都是坏消息多,不想看。她说昨天看到有专栏报道一个森林和尚(Forest monks portrayed in photo exhibition),之前是得奖摄影记者,他说得奖过后第二年又要紧锣密鼓的想创作更好的作品,这样年复一年的太累了,他就决定出家找寻解脱。我也跟她闲聊了关于我所认识的泰国森林和尚,阿姜查啦,芭峰寺的骨头,他的大弟子在英国的分院托钵把南传佛教带到西方,还有另一个弟子在澳洲,也很出名,只是最近出了一些比丘尼受戒的事情被泰国僧图逐出芭峰寺的事情等等。她好像很赞叹森林和尚,我也没有提出内心其他的想法。


我想,因为不想再竞争而
选择出家当森林和尚,这样的态度是否有逃避之嫌呢?如果每年都想要得奖那当然很压力,君不见许许多多的成名人士,因为不能够再创高峰而掉入忧郁症的行列,吸毒的也不少,酗酒,行为怪异,变态之类比比皆是。好像都越不过自己内心的得失,不服输的关卡,所谓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看到一些得奖过后还一样屡创佳绩的家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看看保罗西门(Paul Simon), 首次得奖(格莱美奖项,最佳唱片)和再度得奖之间间隔了十多廿年,而且最近年近花甲之躯还在出个人新专辑,创作不断。还有Paul McCartney, Enya, 等等。我想,差别在于这些人能够投入他们想做又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工作里面,得失嘛,忘记了。这是一种态度,也是在享受人生。主要就是思想,你把心思专注在什么,就会带来不同样的感受,心情是好还是坏,是热情还是消沉,是担忧还是充满期待。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而获得自在,还是太多顾虑而充满忧虑呢?决定在于善巧的心思,不在外在环境的改变。

我不是否定出家,不是反对他的选择,只是说,要是原因是不想再竞争,想要脱离人世间的纷纷争争,那么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也就是问题在内心,心态,不在外在环境。个人觉得如果只是投入另一个领域,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当然内心那股怕输怕失败的情绪就不再生起,但是问题解决了吗?放你在另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你又再开始这样想,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叫他心态,又会引起同样的压力,为什么呢?因为问题没有解决,思想不会消失,当然可能会忘记,但是思想有许多层面,忘记了还有没有想?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怎么想,怎样想才是问题而不是领域。当然这样做久而久之也会磨掉引起问题的心态,因为佛教的训练也是会照顾到这一个层面,只是绕一大圈而已。

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对森林的美景也心生向往之。我也皈依佛,也相信佛陀的教导是无懈可击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